首页 -> 报告查询 -> 报告查看

关于安全帽使用的建议

 

报告类型:

机务人员
 
 
 

事件类型:

安全管理
 

 

事件经过:

    【勇当吹哨人】在日常的一线作业监察审核中,我们常对高空作业佩戴安全绳、油液工作佩戴护目镜/橡胶手套、日常穿劳保鞋等人体防护措施检查并关注,但对安全帽往往关注不多。 GB/T30041-2013《头部防护 安全帽选用规范》中,4.2安全帽功能的选择中也列出了一些应佩戴安全帽的场景,例如可能存在物体坠落、磕碰、摔倒、跌落的场所等等,虽然是国标的推荐标准,但对比机务作业场景,很多也符合佩戴安全帽的场景,尤其是机库内的维修工作。 AP-140-CA-2022-07《运输机场机坪运行管理规范》在三、证件扣分样例中,提及高空作业人员未带安全帽或者其他安全措施要扣两分。 MH/T3013.10-2012《民用航空器维修 职业安全健康第10部分;管理体系实施指南》,6.6危害辨识、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章节里,实施过程要求编制民用航空器维修职业安全健康危害提示表,表格1.3即进入航空器维修区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。此处提及了安全帽的佩戴,但也仅仅是在安全管理项目下的一个子项目,且在危害辨识、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章节。在这也对后续的实施打一个问号。 反观实际,被机腹天线刮伤头部、被高处坠落工具砸伤头部、扰流板意外放下挤压头部的案例也有发生。对比其他行业,如厂区有行车/天吊的,均强制要求佩戴安全帽,且其他行业现在对佩戴安全帽但不系帽带的都列入隐患管控。可见相关工作时佩戴安全帽的重要性。 但安全帽仅是头部防护措施,还有呼吸防护,之前无疫情时期,有看到外航的机务在接送机时佩戴口罩,后来查看相关标准,是呼吸防护的要求。还有声音防护,耳塞有耳塞的防护等级,能防多少分贝的噪声也是有技术标准的,比如日常航线维护可使用耳塞,但试车分贝数高就要使用耳罩。可见目前部分人体防护要求还不是很明确,仅范范提到,导致下游执行环节大打折扣。 建议:1、局方将职业安全健康个体防护设施/工具/用品的配备也作为航司安全资金投入的重点去查,不能仅以买了多少航材评估航司的安全资金投入情况。2、明确民航一线人员个体防护的要求及具体实施办法,指导航司做好配备和落实及监督检查。3、局方开展职业安全健康个体防护情况的专项督导,看是否按要求配备了个体防护用品,是否建立有使用要求的程序,查配备的防护用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(如产品是否是合格产品、是否过期、防护等级是否可以达到防护效果、储存是否符合要求、破损是否更换等)、检查相关维修工作,维修人员是否按要求借用了个体防护用品。 重视一线工作者个体防护,也是提升职业满意度的方式方法。
 

 

专家点评:

    

感谢报告人对安全的关注。这是一份内容详实且高度聚焦的报告,辛苦了!

首先明确,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责任主体是企业;编号带T的标准是推荐类的,由企业自主决定是否选用,企业一旦选用并纳入手册就必须遵守;AP中的扣分项限于高空作业场景。

报告反映的实际维修生产情况和安全检查的状态是较普遍的,在航线、机库和车间,佩戴安全帽的维修人员确实寥寥,而高坠和外物击伤头部导致的致残致死事件在行业内也有发生(今年8月国外就发生了一起地勤人员被螺旋桨击中而死亡的事件)。强调和推行安全帽的佩戴,包括护目、噪音防护等,对飞机维修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会有积极的推进作用。

一个事例供参考:我20年前去过澳洲一家大型航司安全管理很好的机库,进入机库前需要佩戴安全帽和护目镜,机库工作人员约5分钟的安全讲解后,才能在他引领下按画定的路线走入机库。讲解中有一句话:你今天不会去到高处,但有可能会有物品从高处掉到头上,所以安全帽是必须的。

报告的三个建议都很好,SCASS会通过工作渠道转交。

报告所建议内容局方已经结合监察和安康杯检查等活动在持续做,因各维修单位的环境和情况千差万别,所以推行强制性的统一标准会有一定实施难度。真正需要重视和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责任的,应该是维修单位,重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,保护好工作者,从单位自身做起,从细节做起,很有意义。


 

  我要上报 打印